书籍&电影&文章
古典书籍
片段
读书记录
读书记录-钱意识
春秋战国真有趣
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
西游记
西游记-问题
西游记-记录-excel
电影记录
movie-无节制消费的元凶-笔记
【老沈一说】
151015期:科技的大萧条
日剧
记录
日剧-圈套
人名地名
书籍
书籍(旧)
书籍-2019
书籍-2021
书籍-2022
书籍-202x
技术书籍
歌曲
歌曲-202x
电影
电影列表
电影-202x
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
-
+
首页
春秋战国真有趣
谥号 - “庄” 克敌制胜、平定乱世。 - “闵” 在国内遭难。 - “僖” 小心畏忌 - “厉”的意思是杀戮无辜, - “灵”的意思是乱而不损。 - 克定祸乱曰武 “克定祸乱曰武”——郑武公、楚武王就是这类人; “布德执义曰穆”——秦穆公的一生,也确实称得上是布德执义; “屡征杀伐曰庄”——郑庄公、齐庄公都是好战之徒。 宋公 (周武王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封为宋国国君) 齐侯 晋侯 鲁侯 郑伯 秦伯 举凡战事,敌未列阵就被击溃叫作“败”,敌已经列阵叫作“战”,全线崩溃叫作“败绩”,敌我相当叫作“克”,敌人全军覆没叫作“取”,王室部队失败则叫作“王师败绩”…… 按照周礼,诸侯在天子面前自称其名,平时自称寡人,国内有凶事则自称孤。 后人评论春秋乱世,有“弑君三十六,亡国五十二”之说。 ------- 郑庄公。郑伯,伯是爵位。 公元前8世纪的某天晚上,郑庄公出生。 《左传》“庄公寤生”。 寤生的解释: 一种意见认为,寤乃是寐寤之意,所谓寤生,顾名思义,也就是梦中出生;另一种意见则认为,寤是指生育的时候,婴儿的足先出,即世人俗称的逆产。 郑伯的父亲是郑武公(姬掘突),周平王的卿士,郑国的第二任国君。 郑国的首任君主,是掘突的父亲,姬友(郑桓公),是周厉王的小儿子、周宣王的同胞弟弟、周幽王的亲叔叔。周宣王即位的第22年,友被封为郑伯。 犬戎攻入周朝都城镐京,周幽王和其子伯服死,褒姒被俘,姬友战死于乱军中。 犬戎之乱后,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,东迁都城于镐京至雒邑。(春秋时期开始) 掘突在平定犬戎之乱中表现突出,申国国君申侯将女儿嫁给他(此时23岁),史书上称为*武姜*。 数年之后,寤生的同胞弟弟*段*出生。不久掘突将共(地名)封给段作为封地,因此,段又被人们叫作*共叔段*。 在掘突死后,寤生成为了郑国的主人,也就是历史上的郑庄公。 寤生即位没多久,武姜就来找他,抱怨说段的封地太小,要求寤生把制(地名,别名为虎牢)封给段。 “制啊——”寤生支吾了半天道,“您也知道,制曾经是虢叔(东虢国君)的领地,虢叔仗着它易守难攻,不修德政,胡作非为,所以先君把他给灭了。我担心,把这样一座城封给段,很不吉利。要不您考虑一下其他地方?其他地方我都没意见。” 寤生话里有话,他在提醒武姜,如果把制封给段,怕他也学着虢叔的样子,有恃无恐,胡作非为。 “那好,就把京城封给段吧。”武姜很干脆地说。 大夫祭(zhài)仲说得很直接:“京城的城墙长度超过了一百雉(三百丈),照祖先定下来的规矩,城墙超过一百雉的城池不能分封给任何人。现在您为了顺老姜之意,把京城封给段,不合规矩,好比一个国家有了两个主人,后患无穷。” “多行不义必自毙。” --郑庄公 蛰伏京城二十二年之久的段终于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,发动了叛乱。 “郑伯克段于鄢。” 别以为这是平铺直叙的记录,我们来听听《左传》里对这六个字的分析: 第一,段以下犯上,违反了孝悌之道、君臣之义,所以直呼其名,以示警诫; 第二,寤生和段两兄弟相争,如同一国二君,分庭抗礼,所以用了“克”这个字; 第三,称寤生为郑伯,而不按惯例称为郑庄公(寤生死后被谥为庄公),是讽刺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——不但不教育弟弟,反而养成其恶——也说明他本来的动机就是想杀死弟弟; 第四,不写段“出奔共”这部分史实,是因为如果写了,好像罪责全在段身上了,其实寤生同样有责任,只是不好下笔罢了。 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,微言大义,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与价值判断;该写什么,不写什么,都有其深思熟虑。 读史至此,喟然长叹,寤生固然歹毒,史官的笔触更毒! 段失败后,寤生多年来积聚的对母亲的怨恨来了一次总爆发。寤生命武姜从新郑搬到城颖去居住,临行还叫人给武姜托了一句话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” 然而没过几天,寤生就开始后悔了。 颖谷地方的小领主”颖考叔“前来朝觐国君。并提出“掘地见母”的意见。颖考叔因此受到了寤生的重视。 《左传》评价颖考叔:“纯孝也,爱其母,施及庄公。”说他对母亲的爱泽及君主,是大大的孝子。还用“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”这样的诗句来赞扬颖考叔。 --- 按照周朝的军制,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。周天子有六军,大的诸侯国有三军,中等诸侯国有二军,小诸侯国则只有一军。对于各诸侯国武装力量的规模,在制度上有明确的规定,以此保证王室相对于诸侯的军事优势。 周公旦是周朝的实际创建者周武王的弟弟。 周公旦也是双重身份的人物,一方面是王室的执政卿士,另一方面则是鲁国的第一任君主。 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说的就是周公旦。 史上有名的周郑交质。(郑的公子忽与周的王子狐互作为人质) 周郑交质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:王室威信扫地,沦落到与诸侯等量齐观的地位。 命运坎坷的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,于公元前720年驾崩。 紧接着王子狐也薨了。 天子之死称崩,诸侯之死称为薨。 王子狐的儿子林即位,就是历史上的周桓王。 “周郑交恶”。 ---- 公元前722年,京城大叔起兵反叛寤生,派自己儿子公孙滑到卫国求援,鼓动卫国出兵占领了郑国的廪延。后来段兵败,公孙滑则以流亡者的身份留在了卫国。为了报这一箭之仇,同时也可能是为了斩草除根,公元前721年,寤生利用王室卿士的地位,动用王师(王室的军队)和虢、邾等国的军队联合讨伐卫国,夺回了廪延。这一段历史,成为郑、卫两国之间不愉快的记忆。 公元前720年,宋国的君主宋穆公去世。宋国的前一任君主宋宣公是宋穆公的哥哥。当年,宋宣公临死的时候,本来应该将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与夷的,但那时候与夷还很小,没有执政的能力,为了政权的稳定,宋宣公干脆将君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公子和,也就是宋穆公。宋穆公是个厚道人,对于兄长的恩情念念不忘,临死的时候,他对大司马孔父嘉说:“先君以国事为重,不立与夷而立寡人,寡人一直不敢忘怀。如果托您的福,寡人得以善终,在黄泉路上遇到先君,先君要是问起与夷的情况,寡人将如何回答呢?寡人死后,请您务必辅佐与夷即位,主持社稷。那样的话,寡人就算死也瞑目了。” 宋穆公将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到郑国,交给寤生照顾。 与夷顺利继承了君位,成为了历史上的宋殇公。 贱妨贵、少陵长、远间亲、新间旧、小加大、淫破义是所谓的‘六逆’;君义、臣行、父慈、子孝、兄爱、弟敬是所谓的‘六顺’。 (诸侯统称为“公”,诸侯之子均称为“公子”,并非姓氏)。 公元前734年,卫庄公去世,公子完继承了卫国的君位,也就是卫桓公。 十八年之后的公元前719年,州吁抓住一个机会,带人暗杀了卫桓公,自立为国君。 后人评论春秋乱世,有“弑君三十六,亡国五十二”之说。 公元前719年夏天,以宋国为首的宋、卫、陈、蔡四国大军浩浩荡荡杀往郑国。据记载,这次讨伐总共动用了兵车一千三百乘!按照春秋时期的军制,每乘战车由甲士三人加步兵共计二十七人构成(后来随着步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,每辆兵车配备的步兵日益增多,到春秋中后期,一乘战车所配备的步兵多达七十二人),以此计算,进攻郑国的四国联军,仅作战部队就达到了三万九千人。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安排,加上炊事班、运输队、卫生队、文工团、军乐队等辅助部队,总数应该在十万人左右吧! 《左传》上是这么记载的:“宋公、陈侯、蔡人、卫人伐郑,围其东门,五日而还。” 当时鲁国的国君鲁隐公问了大夫众仲一个问题:“州吁这事算是摆平了吗?” 众仲回答:“适得其反。我只听过以德服人的,没听过以乱服人的。州吁靠政变上台,又不知道怎么安抚百姓,反而一味加重百姓的负担,想通过战争来平息国内的情绪,不会有好下场。” 流亡在外的公子晋被迎接回国,接任君位,也就是卫宣公。 ---- “予无乐乎为君,唯其言而莫予违也。” 这是《论语》里的一句话,意思是,当国君是多么无趣的一件事啊,主要原因是说了话没有人敢违抗。 孔夫子对此的解释是,正是因为没人敢违抗,国君无论说什么话,做什么事,都得负责任,不小心说错一个字或者做错一件事,就有可能亡国。你想想,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这种重压之下,还有什么乐趣可言? 公元前718年,已经是鲁隐公在位的第五个年头了。 公元前718年四月,寤生为了报去年东门被围之仇,亲率大军入侵卫国。郑军打到卫国的首都朝歌的郊外。 惩罚了卫国之后,郑庄公又将矛头指向了宋国。郑庄公以周王卿士的身份,打着王室旗号,会同邾国一起讨伐宋国。郑、邾联军势如破竹,很快打到宋国都城商丘的外城。 公元前717年,寤生派了一位使者前往陈国,希望与陈国改变敌对关系,睦邻友好。没想到,热脸贴上了冷屁股,他的一番好意遭到陈桓公的断然拒绝。 得知陈桓公拒绝了和谈,立刻命令部队入侵陈国。战争的结果,郑国再一次大获全胜,从陈国掳获大批钱财物资,陈国朝野上下震动。没有经过太多的思想斗争,陈桓公便改弦易辙,主动接受了寤生的好意,双方握手言和。陈国派公子佗前往郑国缔结盟约,郑国也派大夫良佐前往陈国访问,与陈国人举行了结盟仪式。 “鲁有天子礼乐者,以褒周公之德也。” 鲁的都城是曲阜 公元前717年,寤生派人到鲁国访问,对鲁隐公提出了一个建议:以郑国的祊交换鲁国的许田,郑国放弃对泰山的祭祀,转而在许田祭祀鲁国的先祖周公。 公元前715年三月,郑国大夫宛前往鲁国,向鲁国交割了祊的地图、户籍等资料,并于数天之后正式将祊移交给鲁国管理。办完这些手续,宛就回郑国了。他似乎忘记了这是一笔交易,没有向鲁国人提起要求接收许田的只字片言。 公元前717年,周王左卿士、郑伯寤生来到雒邑朝觐天子周桓王。这时距祭足领军取温之麦、成周之禾,已经整整三年了。 ---- 齐国的第一任君主姜尚,也就是《封神演义》里的姜子牙。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曾经给姜尚颁发过一道谕令:“东到大海,西到黄河,南到穆陵,北到无棣,天下诸侯,您都可以征伐他们!”实际上赋予了齐国一定的征伐特权,足见周朝统治者对姜尚的信任。 齐僖公是进入春秋时期以来,齐国的第一任君主,在同时代的人当中,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。 瓦屋之盟的第二年,也就是公元前714年,寤生借口宋殇公不朝觐周天子,以周王左卿士的身份,发动诸侯讨伐宋国。这一次主客易位,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寤生的手里。齐、鲁两国积极响应号召,于公元前713年春天组织了三国联军,入侵宋国。 原来,在周朝的封建制度中,诸侯是有等级的,从高到低有“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”五等,世袭罔替。比如说,我们前面说过的几个国家,宋是公爵,宋国的国君也就被称为宋公;齐、鲁、卫、陈、蔡都是侯爵,这几个国家的国君也就相应地被称为某侯;郑是伯爵,郑国的国君则称为郑伯。同为诸侯,从爵位上讲,鲁隐公(侯爵)高于寤生(伯爵),因此《左传》有上述一说。另外,诸侯在生的时候有五等之分,死了之后一般统称为“某某公”,这个“公”可以视作当时诸侯的通称,并不代表具体的爵位。 公元前713年因讨伐宋国而建立起来的齐、鲁、郑三国同盟,是春秋前期出现过的最牢固,也是最强大的国际联盟。 有必要对春秋时期的姓氏制度作一个粗略的说明。 第一,春秋时期的中国,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一样,姓是贵族阶层独有的标志,而平民大众是没有姓的。春秋时期的“百姓”,和我们现在的“百姓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春秋时期的“百姓”指的是百官,是有姓的贵族的统称。 第二,姓和氏是两个概念。贵族不止有姓,而且有氏,氏是姓的分支。也就是说,同一个姓,有可能出现很多不同的氏族分支。比如说,鲁、卫、郑、晋的国君都是姬姓,但他们分属不同的氏,而且就是以国名为氏,即鲁国国君为鲁氏,卫国国君为卫氏,以此类推。 第三,周天子家被称为王室,周天子的儿子也就被称为“王子某”,他的孙子则被称为“王孙某”。各诸侯家被称为公室,诸侯的儿子也就被称为“公子某”,诸侯的孙子则被称为“公孙某”。可见,公子和公孙既非姓,也非氏,更主要是一种身份的代称。按照规定,公孙之子就不可再称为公孙,而应该以其祖父之字为氏。如《左传》所记载,鲁隐公年间,有一位叫无骇的贵族,其祖父是公子展,所以无骇死后,这个家族被鲁隐公赐以“展”氏,这在当时叫作“赐族”。 公元前712年秋天的伐许之役,是三巨头最后一次会面。 ---- 鲁隐公的死,还得从鲁国的上一任君主鲁惠公说起。 鲁隐公死后,公子轨在公子翚的扶持之下顺利登上君位,成为了历史上的鲁桓公。 孔父嘉,就是前面说过的大司马孔父嘉。和华父督一样,孔父嘉也是名字连读,字孔父,名嘉。这个人在历史上因为两件事而出名,第一,他的老婆很漂亮;第二,他有一位后人,名丘字仲尼,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孔夫子。 公子冯被送到郑国,是公元前720年的事,至今已经有十年之久。 公子冯回国之后,在华父督等人的拥戴之下顺利登上君位,成为了历史上的宋庄公。 ---- 北方的少数民族北戎曾经于公元前714年——也就是齐、鲁、郑三国同盟谋划进攻宋国的那一年,趁着中原动荡,从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一带出兵,南侵郑国。 公元前707年,周桓王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下令由右卿士虢公全权代理王室政事,从而将左卿士郑伯完全架空,实际上也就是将他驱逐出王室政局了。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以来,所谓王室的军备就是一只纸老虎,这是普天之下都知道的。否则的话,公元前720年郑国派人到王室的领地割禾夺麦,王室也不至于闭城自守,任其自由行动。现在,时隔十三年,郑国的军力比往日更胜一筹,而王室的军力一如既往地向下沉降,此消彼长,天子难道有把握打赢一场侵略战争吗? 两军在濡葛(今河南长葛)相遇并发生战斗,因此这一战又被称为濡葛之战。公元前707年发生濡葛之战,是春秋时期由王室主导的唯一一次军事行动。 乱军之中,郑国的猛将祝聃张弓搭箭,瞄准周桓王,一箭射中了他的肩膀! 《史记》 “庄公与祭仲、高渠弥发兵自救” ---------- 公元前709年,鲁桓公即位的第三年,齐、鲁、郑三国同盟进一步得到加强。这一年秋天,鲁桓公迎娶了齐僖公的女儿文姜,成为了齐僖公的女婿。所谓“周礼尽在鲁矣” 公元前701年,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外交家、阴谋家、修辞学家、周王室原左卿士、郑伯姬寤生在新郑与世长辞,享年五十一岁。郑庄公是他死后的谥号,“庄”的意思是克敌制胜、平定乱世。 寤生所处的年代,正是春秋乱世的前期,王室势力衰微,诸侯你征我伐,中原战乱频仍。 寤生死后,世子忽顺理成章继承了君位,成为郑国的主人,也就是历史上的郑昭公。 (公子忽 --> 世子忽) 就在这一年的九月,隐居宋国的公子突忽然潜回新郑,发动了政变。郑昭公仓皇出逃到卫国。十二天之后,公子突即位为君,成为了历史上的郑厉公。 ---- 《左传》记载,公元前710年,“蔡侯、郑伯会于邓,始惧楚也。”当时的郑伯还是郑庄公寤生,那一年蔡、郑两国的关系其实还处于互相敌对的状态,两国元首之所以平心静气地坐到一起开研讨会,主要是因为两国都感受到了来自南方楚国的威胁。 先简单介绍一下楚国的历史。 楚国的先祖据说是黄帝的孙子高阳,也就是上古五帝中的颛顼。高阳有个孙子叫重黎,在帝喾(也是五帝之一)时期担任了“火正”,也就是主管火烛事务的官,为当时的“火利事业”作出了重大贡献,被帝喾封为祝融氏。到了商、周时期,祝融氏有个后代叫鬻(yù)熊,在今天湖北荆门一带立国,与中原互有往来。周成王年代,鬻熊的后人熊绎“桃弧棘矢以共王事”,拿着桃木弓和棘枝箭侍奉周天子,替天子驱邪除灾,被封为子爵,立“楚”为国,定都丹阳,可以算作是楚国的第一任君主。 公元前741年,楚子蚡(fén)冒去世,他的弟弟熊通发动政变,杀死了蚡冒的儿子,自立为君。 公元前706年,熊通亲率大军入侵汉水之东的随国。随国姬姓,是周王室的后裔,也是汉水之东最大的一个诸侯国。 从此之后,熊通就不再是楚子,而被称为楚王。因为他死之后的谥号是“武”,所以在历史上,他又被称为楚武王。 公元前704年,楚武王率军进攻江汉以南的濮族部落,将濮地并为 楚国的领土,进一步增加了楚国的实力。 同年秋天,志得意满的楚武王在沈鹿召开诸侯大会,邀请汉水流域 各国国君共商合作大计。据史学家考证,这次大会堪称春秋史上第一次诸侯大会,远比齐桓公“九合诸侯”要早,可以视为楚国称霸汉水流域的标志性事件。 公元前701年,也就是郑庄公去世的那年,楚军将领屈瑕率军前往汉东,以武力胁迫贰、轸两个小国家与楚国结盟。 公元前700年,楚武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绞国。 公元前699年,屈瑕又率军讨伐彭水之滨的罗国。 ---- 公元前697年六月,郑国的前任国君郑昭公又回到了新郑,重新成为郑国的主人。当然,这一切还是出于祭仲的安排。 公元前706年,鲁桓公迎娶文姜的第三年,他们的爱情结出了果实——这一年九月,他们的儿子诞生了。因为出生的日期与鲁桓公相同,这个孩子被命名为同。 公元前702年冬天,郑庄公借口鲁国人在排座次的问题上侮辱了郑国,悍然发动战争,联合齐、卫两国包围了鲁国的郎城,史称“来战于郎”。 郑庄公于公元前701年去世,三年后齐僖公也去世了。 齐僖公去世后,公子诸儿继承君位,也就是历史上的齐襄公。 《春秋》简单地记载:“夏四月丙子,公薨于齐。”而《左传》也仅仅是语焉不详地说:“(齐侯)使公子彭生乘公,公薨于车。”翻译成白话:齐侯派公子彭生为鲁桓公驾车,鲁桓公死在车里。 大子同即位为君,也就是历史上的鲁庄公。 公元前690年,十七岁的鲁庄公偷偷越过边境,前往齐国的禚(zhuó)地与齐襄公会猎。说是打猎,实际上还是想探望一下自己的生母文姜。 后来州吁政权垮台,卫国人又将公子晋接回国,立为新君,也就是卫宣公。 公元前700年,卫宣公去世,公子朔即位,成为了历史上的卫惠公。 公元前696年十一月,公子职和公子泄发动政变,立急子的同胞弟弟公子黔牟为君,卫惠公仓皇出逃到齐国。 ---- 公元前695年冬天,也就是郑昭公复辟的第三年冬天,郑国的首都新郑再次发生政变,大夫高渠弥蓄养死士,刺杀了郑昭公,并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(wěi)为君。 卫国的第一任国君卫康叔。 荣格的共时性理论告诉我们,几件毫不相干的事如果在同一时空相遇,产生的效果往往是极其巨大的,以至于人们禁不住以为这些事情其实是冥冥之中已经注定。 齐襄公在位的时候,行事反复无常,让人捉摸不定。他的弟弟公子小白深惧伴君如伴虎,在鲍叔牙的陪同下,早早避往莒(jǔ)国。公孙无知弑君之后,齐国大乱,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纠则在管夷吾、召忽的陪同下逃往鲁国寻求政治避难。 ---- 公元前686年冬天,连称杀死齐襄公之后,公孙无知如愿以偿,当上了齐国的国君。连称和管至父也官升三级,被封为上卿。 (姜姓,吕氏,名小白。) “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子也。”管仲(管仲字夷吾) 齐桓公的兴趣很明显不在治国上,而在于号令诸侯上。这一点,他其实和哥哥齐襄公很相似,但他比齐襄公幸运,因为他遇到了管仲。 据《史记》记载,鲍叔牙极力成全管仲,而且甘居其下。相较于管仲的治世之才,当时天下的人们更看重鲍叔牙的知人善任。 ---- 公元前684年,齐桓公即位的第二年春天,齐军进犯鲁国。(鲁庄公) 曹刿论战 鲁军和齐军在长勺(shuò)相遇。 同年六月,齐桓公不甘心长勺之败,联合宋国再次出兵进犯鲁国, 两国联军越过鲁国边境,驻扎在曲阜附近的郎城附近。 宋庄公已经在八年前去世,现任宋国君主是他的儿子捷,也就是历 史上的宋闵公。 公子御说众望所归,成为宋国的新一任君主,也就是历史上的宋桓公。 公元前683年冬天,齐桓公亲自造访鲁国,到鲁国迎娶了周天子的女儿共姬。 公元前681年春天,齐国向各国发出邀请,以“平宋乱”为名,在北杏举行首届诸侯大会。 后世有一种观点,认为北杏之会是春秋史上第一次由诸侯主导的国际性会盟,这显然是错误的。因为早在公元前704年,楚武王就在沈鹿召开过汉水流域的诸侯大会,比齐桓公整整早了二十三年! 齐桓公、鲁庄公、曹沫 公元前680年春天,齐桓公纠集陈国和曹国,发兵讨伐宋国。根据管仲的建议,出兵之前,齐国派了一位使者前往雒邑,恳请周天子派部队前来助威。此时的周天子,是周桓王的孙子周僖王,即位才两年。 ------- 公元前680年,郑国的首都新郑再一次震动。 郑厉公复辟的第二年,也就是公元前679年春天,齐桓公在卫国的鄄地大会诸侯,并且请了周天子的代表单伯参加会议,因此鄄地会盟也被视为齐桓公称霸的起点。 楚武王去世后,他的儿子熊赀(zī)即位,也就是楚文王。 楚文王将都城迁到了更加靠近中原的郢(yǐng), ---- 公元前668年秋天,齐桓公发动鲁、宋两国共同讨伐徐国,迫使其加入到幽盟组织。 公元前667年,距第一次幽盟十一年之后,齐、鲁、宋、陈、郑等国元首在幽地再次会盟。这时候郑国的国君是郑厉公的儿子郑文公。 公元前666年春天,周惠王命齐桓公讨伐卫国,理由是当年卫国曾帮助王子颓谋叛。此时卫惠公已经死了三年,当政的是他的儿子卫懿公。卫国军队战败,紧接着认罪、赔款,齐桓公满意而归。 公元前672年,陈国发生内乱,陈厉公的儿子公子完逃亡到了齐国。 公子完在齐国定居下来,并且改其姓氏为“田氏”,建立了齐国的田氏宗族。。两百多年后,他有一位叫田乞的后代消灭了齐国传统贵族国、高二氏,成为齐国的首席执政大臣。 楚文王和他父亲楚武王一样,他也是死在军旅之中。 熊恽也就是历史上的楚成王。 斗氏又被称为若敖氏。 -------- “齐桓公加管仲”这对北方组合,很快将感受到“楚成王加子文”这对南方组合所带来的压力。 齐国大夫仲孙湫 “不去庆父,鲁难未已”。 鲁闵公在位两年多,再一次陷入鲁国国君非正常死亡的宿命,被人暗杀在宫门之内。 鲁闵公的“闵”字,意思是在国内遭难。 公子申被立为君主,也就是历史上的鲁僖公。 一场本来要流血的斗争,变成了和平的拨乱反正。季友的智慧与远见,确实对得起“季氏亡则鲁不昌”这句话。 --- 一直以来,中原的居民都将自己视为黄帝部落的后裔,自称为“华夏族”,中原诸国也因此自称为“诸夏”或者“中国”。而散布在中原四周的各少数民族,一概被称为“四夷”,根据其方位,又被分为东夷、西戎、南蛮、北狄。 在《春秋》前期的记载中,楚国从来不被称为“楚”,而被称为“荆”。(自前659年开始) 公元前661年,北方的狄人大举进攻中原的邢国。 宋朝有个叫林逋的人,甚至将鹤视为自己的儿子,同时将梅花视为自己的老婆,因此有“梅妻鹤子”之说,传为千古美谈。 连襟 --- 周,原来只是商朝政权统治下的一个小诸侯国。 在周文王和周武王年代,周通过“笃仁、敬老、慈少、礼下贤者”等手段,励精图治,不断扩大影响力,终于联合其他诸侯与部落,在牧野一举打败商朝大军,并取而代之,成为中原各国的共主。 到了周宣王年间,晋国的国君晋穆侯的夫人姜氏生了两个儿子,大儿子叫仇,小儿子叫成师。晋穆侯死后,仇即位为君,也就是晋文侯。晋文侯死后,他的儿子晋昭侯即位。晋昭侯居住在翼城(又名绛都)。 晋武公死后,儿子晋献公即位。 晋献公是春秋时期晋国历史上第一个值得重墨书写的人物,据《韩非子》记载,晋献公在位期间,“并国十七,服国三十八”,基本上将周边小国和戎、狄部落兼并到晋国的统治范围内,晋国成为北方大国。 晋献公一生共有十个儿子,历史上留下了名字的,是申生、重耳、夷吾、奚奇和卓子五人。 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一下,卜和筮是两个概念。所谓卜,就是根据龟甲的裂纹来算命;所谓筮,就是依靠《周易》来算卦。每个国家都有专司卜筮的官员,叫作卜人。按照规定的程序,对国家大事要先筮后卜,以示隆重和谨慎。 春秋时期是“子以母贵”,母亲的出身往往决定儿子在同父异母兄弟中的排名。 周文化中“德配天命”的思想。 是用北岛的那句诗来概括:“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,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。” 公元前655年,晋献公将杀大子申生之事遍告列国,为立奚奇为大子正名。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。《春秋》对此记载:“晋侯杀其世子申生。” 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,说的就是虢国与虞国的关系啊。” ---- 公元前659年,楚国再一次出兵讨伐郑国,将爪子伸到了天子脚下。自这一年开始,《春秋》提到楚国,再也不称之为“荆”,而是称之为“楚”,也算是给它正名了 ------------- 春秋首霸 同年冬天,齐桓公收获了首止之会的政治成果:周惠王驾崩了。大子郑即位为王,就是历史上的周襄王。 葵丘会盟是齐桓公霸业成功的标志性事件,也可以说是齐桓公一生辉煌的顶点。 公元前651年,在秦穆公的大力撮合下,齐桓公派大夫隰(xí)朋率领部队与秦军会合,护送夷吾回国。第二年四月,周天子派宰孔和王子党前往晋国,与齐、秦两国一道,正式确立夷吾为晋国国君,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惠公。 “其君是恶,其民何罪” 秦穆公 当初晋献公准备将女儿(也就是秦穆公夫人)嫁到秦国去,也叫人算过一卦,结果是“不吉”,卦辞是:“士宰羊而不见血,女持筐而无物可乘。西邻指责,无所应对。”主管卜筮的人说:“卦辞预示着赢姓的秦国要打败姬姓的晋国,如果发生战争,晋国将在自己的地盘上失败。而且,做侄子的将跟随他姑姑,六年之后才能逃回国内,并且抛弃自己的家庭,再过一年死于高梁。” ----- 葵丘会盟之后,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得到最终确立。葵丘之会确实是齐桓公霸业的顶点。 葵丘之盟的第三年,公元前649年,楚成王派兵攻打黄国,第二年就将其消灭了。 公元前704年,楚武王举行沈鹿之会,黄国没有参加,楚武王派人前往黄国,追究其不赴会的责任。公元前675年,楚文王讨伐巴人失败,被鬻拳拒之门外,楚文王于是率兵北上寻黄国的晦气,在碏陵打败黄国军队,迫使黄国臣服于楚国。 回顾齐桓公称霸以来的历史,他确实是发动大伙做了不少好事。仅以修城为例: 公元前660年,帮助卫国遗民在曹国建立临时居住点; 公元前659年,帮助邢国修筑新都夷仪; 公元前658年,帮助卫国修筑新都楚丘; 公元前648年,帮助卫国维修楚丘的郛门; 公元前646年,帮助杞国修筑新都缘陵。 公元前645年三月,齐、鲁、宋、陈、卫、郑、许、曹八国在牡丘集会,重温葵丘会盟的誓言,同时讨论救援徐国的有关事宜。会后,各国部队开赴前线,而各国国君则在卫国的匡地等待战报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次鲁国派了大夫公孙敖为代表,率领部队加入“八国联军”。这位公孙敖,就是庆父的儿子。叔牙和庆父虽然因叛国之罪先后被杀,他们的子孙却一直受到季友的关照,担任了鲁国的重臣。 公元前645年,管仲去世了。 管仲是春秋时期屈指可数的实干家。他主政齐国期间,对内大胆改革,锐意进取,齐国的国力大振,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大国;对外尊王攘夷,建立广泛的国际联盟,南则与楚国抗衡,北则抵抗少数民族入侵,为中原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。后人对于管仲,却总是褒贬参半,欲说还休。褒者,成绩摆在那里了,无须赘述;贬者,主要集中在两点: 其一,他原来是公子纠的师傅,在公子纠失败之后却投入了敌方阵 营,是为不忠。关于这件事,孔夫子的学生子路曾请教孔夫子:“齐桓 公杀死了公子纠,召忽追随公子纠而死,管仲却不肯,这是仁吗?”孔 夫子没有正面回答,只说:“齐桓公九合诸侯而没有使用武力,这就是 管仲的仁啊!”而且说:“如果没有管仲,我今天恐怕也是披发左衽之 人了(拨发左衽为夷狄之俗)。如果他也像召忽那样,自缢死在沟渎 中,那还有什么价值啊?”意思是,管仲如果为公子纠而死,不过是小 仁,不值一提;他辅助齐桓公抵御外族入侵,保护了中原文化的血脉, 这才是大仁。 第二,他生活奢侈,富比王侯。关于这一点,孔夫子基本持批判态 度,曾经说:“管仲有三个家,每个家都有专人打理,完全没有节俭的 意识。”又说:“国君在大门外设有屏壁,管仲家门口也设有屏壁;国 君宴客,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几,管仲也这么办。如果说管仲知礼,那 么谁不知礼呀?”在孔夫子看来,功是功,礼是礼,劳苦功高绝不是骄 奢自满的理由。 管仲去世之前,齐桓公亲自跑到他府上慰问,并且问了一个人人都想问的问题:“您死之后,谁可担当大任?” 管仲的回答让他非常失望:“知臣莫如君。”意思是,您自己看着办吧。 公元前643年冬天,劳累过度的齐桓公在齐国病逝。 天下第一厚道人宋襄公 管仲才是齐国真正的灵魂人物。 只要有管仲在,齐国的强大是不可避免的。 管仲有一个致命的弱点:不注重接班人的培养。因此在齐桓公问他后事时,他只能否定齐桓公的人选,而不能提出自己的人选。 齐桓公也不注重培养他自己的接班人。 宋军打败四公子的进攻,得以立大子昭为齐国国君,也就是历史上的齐孝公。 ---- 葵丘之盟的那一年,也就是公元前651年,一直追随齐桓公鞍前马后的宋桓公去世了。 兹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了宋桓公的君位,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襄公。 在春秋时代,铜是用来铸造兵器的主要原材料。 宋国的首都商丘 “天去其疾”?? 当年三月,鲁国的重臣公子季友逝世。第二年,齐桓公去世,齐国大乱。 大司马是最高军事长官,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。 公元前639年,宋襄公举兵讨伐郑国,并包围了郑国的都城新郑。楚成王亲自率军讨伐宋国,以解新郑之围。宋楚战于泓水。(荆楚之人雷厉风行)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人射穿了大腿,已经元气大伤,现在又受到齐孝公恩将仇报的刺激,不免急怒攻心,于公元前637年夏天一命呜呼了。 自齐桓公死后,楚成王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实力最强大的诸侯。 虽然叔詹等人不看好楚成王的霸业,但如果不是那个叫重耳的晋国人适时出现在国际舞台上,当时天下的霸主恐怕非楚成王莫属了。 “齐桓公、晋文公”,差一点成“齐桓公、楚成王”? 到公元前656年,也就是申生自杀、重耳和夷吾分别出逃的那一年。 重耳在翟国住了十二年。期间晋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首先是晋献公死亡,公子夷吾获得秦国的帮助,成功地回到晋国,成为了晋惠公。 公元前644年秋天,身心疲惫的重耳一行人终于来到了齐国的首都临淄。 第二年冬天,齐桓公去世了。 后人王昌龄写了一首诗:“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” 诗写得很生动。但我想说的是,如果这位少妇的老公总是待在家里,过着平平庸庸的日子,恐怕没多久,她又要抱怨老公不求上进了。(哈哈哈) 男女如果同姓为婚,所生的孩子必定夭折,晋国姬姓,重耳的母亲大戎狐姬也是姬姓,而他一直活到今天,是很少见的; 所谓富贵宽容,穷酸刻薄。 看来,楚成王多年进出中原,也沾染了中原文化的气息,讲起“德配天命”的大道理来,头头是道。 进入秦国,等于踏上了返回晋国的最后一块跳板,接下来的事情,就是华丽的一跳了。恰在此时,绛都的晋惠公告别了人世,大子圉即位为君,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怀公。 自楚武王、楚文王年代发轫的楚国霸业,似乎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秦穆公很高兴,回了一首《六月》之诗。重耳没听出门道,赵衰却听明白了,他在一旁唱道:“重耳拜谢秦伯之赐!” 公元前636年春天,重耳在秦国大军的护送下,启程返回晋国。这时,距他自蒲城逃亡出国,已经有二十年了。 (天子的宫殿称王宫,诸侯的宫殿称公宫) --------- 公元前636年,也就是晋文公即位的那一年冬天,王城雒邑发生了一件大事,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再一次勾结少数民族进攻雒邑,周襄王逃亡到了郑国。 宋襄公死后,他的儿子宋成公采取务实的外交政策,为了宋国的安全,不计前仇,与楚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。 而在绛都,狐偃对晋文公说:“如果想称霸诸侯,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勤王,诸侯会因此而信服于您,同时勤王也是一件大大的义举。继承先祖晋文侯的大业,扬名立万于诸侯,就在此一举了!” 解释一下,但凡为天子办事,都可称之为勤王。这里提到的晋文侯,就是周平王东迁年代的晋国君主。 当年赵衰跟随晋文公流亡列国,赵衰背着干粮和水壶走小路,和大队人马走失了,虽然饥渴难忍,仍然不敢擅自食用。晋文公认为这件事充分说明赵衰是一个守信之人,因此派他镇守原城,希望他用自己的品德使原城居民信服于晋国。 自泓水之战宋襄公战败后,敢于主动捋楚成王虎须的,还只有秦穆公和晋文公。 就在晋国军队保护天子从汜地向雒邑进发的时候,卫文公去世了,他的儿子姬郑继承了君位,就是历史上的卫成公。 。展禽还 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名字,叫柳下惠。展禽也是鲁国公室的后人,以 姬为姓,以展为氏,名获,字禽,柳下是他的封地,惠则是他死后的谥 号。古人的姓名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,我们看到柳下惠这个人,千万别 叫他柳先生,至少要称呼他为柳下先生,否则就太没文化了。 ----- 童言无忌的蒍贾后来生了一个很名气的儿子,叫作孙叔敖。 第二年夏天,齐孝公在内外交困中死去,他的弟弟公子潘即位,也是历史上的齐昭公 先别笑晋文公猴急,考虑到他上台时已经六十二岁。 ---------- 大事年表 公元前770年:周平王迁都雒邑,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。 公元前722年:郑国京城大叔谋袭新郑,企图推翻哥哥郑庄公的统治,兵败被杀,史称“郑伯克段于鄢”。 公元前713年:齐、鲁、郑建立三国同盟,党同伐异,盛极一时。 公元前707年:周桓王以郑庄公不来朝见为由,出兵讨伐郑国,在濡葛被郑军打败,史称“濡葛之战”。 公元前701年:郑庄公去世,郑国陷入动荡。公子突发动政变即位,史称郑厉公。 公元前697年:郑昭公复辟。 公元前690年:楚武王进攻随国,中途病死,楚文王即位。 公元前686年:齐国连称、管至父弑齐襄公,立公孙无知为君。齐国大乱。 公元前685年:齐国公子小白即位为君,即齐桓公,任用管仲为相,走上称霸之路。 公元前681年:齐桓公首合诸侯,会于北杏。 公元前680年:郑厉公二度为君。 公元前679年:齐桓公举行鄄地会盟,开始称霸诸侯。 公元前672年:熊恽弑其兄即位,史称楚成王。 公元前656年:齐桓公率领多国联军进攻楚国,在召陵与楚国结盟而还 公元前651年:齐桓公召开蔡丘会盟,标志着齐国霸业的顶点。 公元前645年:秦晋韩原之战,秦穆公大败晋惠公。 公元前643年:齐桓公病逝。 公元前638年:楚宋泓水之战,楚将成得臣大败宋襄公。 公元前636年:流亡在外多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,即晋文公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公元前632年春天,晋文公率领晋国三军从绛都出发,按计划讨伐曹国,以牵制楚国军队,救援齐、宋两国。 ,齐桓公和管仲纵横中原三十年 楚国人办事历来雷厉风行。 令尹乃是楚国的首席执政官和军事指挥官, 城濮之战就变成了晋文公称霸天下的标志性事件。 说起这位宁俞,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颇有名气的人物。孔夫子就曾经说过:“宁武子,邦有道则智,邦无道则愚。其智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这位“其愚不可及”的宁武子就是宁俞,因其死后谥为“武”,故得名。在孔夫子看来,宁俞是个聪明人,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,他表现得很睿智;国家政治腐败的时候,他就装疯卖傻,明哲保身。他的睿智别人或许学得到,他那装傻的本领却是无出其右,连孔夫子本人都自叹不如。 于公元前628年夏天,在新郑城头摇摆了四十五年之久的墙头草郑文公去世了,而到了冬天,晋文公也去世了,享年七十一岁。 回顾晋文公的一生,最富传奇色彩的是他那段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。他自四十三岁那年出奔国外,直到六十二岁才回国,十九年间,先后居住或经过翟国、卫国、齐国、曹国、郑国、楚国、秦国,或被奉为上宾,或遭冷眼歧视,可谓尝尽人间冷暖,也练就了他宠辱不惊的沉稳性格。 孟明视是大夫百里奚的儿子,西乞术和白乙丙则是蹇叔的儿子。关于百里奚这个人物,《左传》与《史记》的记载有较大的出入: 仔细推敲起来,《史记》的记载有点不靠谱:公元前655年,百里奚已经七十岁,到公元前628年,百里奚如果还活着,则已有九十七岁。在那个年代,一个人活到九十七岁恐怕不太容易。因此,我们还是采用《左传》的观点,即:百里奚与井伯是两个人,孟明视出征的时候,百里奚已经去世。 春秋时期,商人的政治地位相当低下,在“士、农、工、商”四大职业中属于垫底。 刚刚继承君位的晋襄公主持了军事会议 公元前645年的韩原之战 所谓的“春秋五霸”,即齐桓公、宋襄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。 殽之战是在晋文公的葬礼尚未举行的情况下进行的。殽之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晋国霸业方兴未艾的标志性事件。 公元前627年,晋国发生了三次对外战争,首先是夏天的殽之战, 接着是秋天的箕之战,到了冬天,晋国再动刀兵,联合陈、郑两个国家讨伐许国,理由是许国仍然暗中与楚国保持勾结,不服从晋国的领导。 公元前627年,是鲁僖公即位的第三十三年。冬天鲁僖公薨,鲁僖公死后,他的儿子兴即位,也就是历史上的鲁文公。鲁僖公死 的第二年(公元前626年),曾经叱咤风云、先后与齐桓公、晋文公分庭抗礼的楚成王也去世了。 商臣继承了君位,也就是历史上的楚穆王 楚成王一生,在位四十余年,未尝有大过。在他的领导下,楚国国势蒸蒸日上,虽齐桓、晋文之强,也不能使之屈服,以楚成王的业绩,足以列入当世霸主之列。 晋襄公即位的第一年,也就是公元前627年,晋国发生了三场战事。夏天的殽之战,晋军主动出击,大败秦军;秋天的箕之战,晋军保家卫国,打败了狄人的入侵;冬天的泜水之役,虽然没有发生战斗,但是阳处父用小聪明耍了楚国人一把,间接导致楚国令尹斗勃被杀,可以说是不战而胜。 《左传》评价说,秦穆公是真正的领袖之才,用人考虑周全,不因为一次失败而否定一个人,用人不疑,信任专一,所以,孟明视能尽其为臣之心力,始终不懈,心怀畏惧而思修德政。 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。公孙枝举荐百里奚于奴仆之中,后世有人解释说,这是“一举而得贤二世”,所以《左传》将孟明视的成功归根于公孙枝。 在秦国的历史上,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并不是本国人,这些人到了秦国之后,受到统治集团的重用,死心塌地地为秦国服务,甚至不惜帮助秦国攻打自己的祖国,为秦国的强大乃至统一中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如果要列出这些人的名单,我们可以列出:公孙枝、百里奚、商鞅、吕不韦、张仪、范雎、李斯、蔡泽等一系列显赫的名字,而由余,也应该当之无愧地榜上有名。 秦国建都雍城,是秦穆公的父亲秦德公年代的事。 公元前623年,王官之役的第二年,秦国以孟明视为统帅,采用由余的计谋分化和讨伐西戎各部,一举征服十二支西戎部落,向西开辟了千里疆域,成为西戎的霸主,秦国的实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。 公元前621年,秦穆公去世了。 秦穆公以其仁德而非文治武功获得天下的尊重。 公元前622年的冬天,堪称晋国栋梁的赵衰、栾枝、先且居、胥臣臼季四人先后去世了 据《国语》记载,晋文公“父事狐偃,师事赵衰”,足见这两人的重要。 宁嬴抖落着身上的尘土,正了正头冠,说:“你有所不知。我刚见 到这个人的时候,为其外表的风度翩翩所折服,等到思想交流深入,才 发现他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。《商书》上说,‘深沉低调的人,应以刚 强来克服;爽朗外向的人,应以柔弱来克服。’而这位老先生,生性外 向且又刚强,恐怕难有善终。上天虽然刚强,尚且不干扰四季运行的次 序,何况人呢?况且听他说话,大而无当,言过其实,容易惹恼别人, 积聚怨恨,是自身难保的迹象。我担心,如果追随着他,不会得到任何 好处,反而受其牵连啊!” 赵盾死后的谥号是“宣”,所以在历史上,他又被称为赵宣子。 公元前621年八月,晋襄公去世了。 秦康公 把水、火、金、木、土、谷叫作六府,把端正德行、利于使用、注重民生叫作三事。顺应天意,推行六府三事,就是九种功德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与礼。 公子遂顺便拜访了游牧在伊、雒之间的戎族。公子遂是鲁庄公的儿子。在历史上,公子遂又被称为东门襄仲、襄仲、东门遂、仲遂或者东门氏。古人的姓、氏、名、字和称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,以东门襄仲为例,“遂”是他的名,“襄”是他死后的谥号,“仲”是他的字,而“东门”则是因为他居住在鲁国的东门。 三年前,也就是公元前620年,宋成公去世,他的儿子杵臼继承君位,即历史上的宋昭公。 宋襄公是宋昭公的祖父 据《左传》记载,叔仲惠伯对鲁文公说了如下一番话: “臣听闻,动刀兵于国内叫作‘乱’,于国外叫作‘寇’。寇祸及 他人,乱则只能殃及自身,死伤都是自己人。现在臣子要作乱,您身为 国君不但不制止,反而推波助澜,结果必将是亲痛仇快,外敌也会趁乱 而入,到时该怎么收拾呢?” “我听说侍奉国君的人,应该比而不党。以忠信之心推举仁义之人,叫作‘比’;出于私心而推举人,叫作‘党’。 尧帝祁姓 ---- 公元前614年冬天,在位十二年的楚穆王去世了,继承君位的是他的儿子熊侣,即“楚庄王”。 “三年不鸣,一鸣惊人” ---- 公元前613年哈雷彗星造访地球,在《春秋》上留下了确凿的记录。 《春秋》记载:“宋人弑其君杵臼。”杵臼就是宋昭公的名字。《左传》解释说,因为宋昭公无道,所以直书其名,以示批评。 公子鲍如愿以偿地继承了宋国的君位,也就是历史上的宋文公。 公元前609年二月,在位十八年的鲁文公去世了。三个月后,齐懿公死于非命。 齐国人对齐懿公的死都表现得漠不关心,他们打扫了一下公宫,很快拥立公子元为君。公子元也就是历史上的齐惠公。齐桓公所生的儿子中,他是第五个登上君位的。 鲁文公之后是鲁宣公。 公元前609年,诸侯级的人物先后去世的有鲁文公(病逝)、秦康公(自然死亡)、齐懿公(被仇杀)、鲁大子恶(被暗杀)和莒纪公(被刺杀)。 ------- 楚庄王继承王位的时候,楚国正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。 大夫伍举觐见楚庄王,三年不飞,一飞冲天;三年不鸣,一鸣惊人。 灭庸之役是楚庄王上台以来第一次崭露头角,事情做得干净利落让人无可挑剔。 晋灵公被赵穿杀死。晋国的史官董狐记载这件事,写道:“赵盾弑其君。” 晋成公上台的第二年,也就是公元前606年。 ------ 郑穆公死后,大子夷即位,也就是历史上的郑灵公(公元前606)。 《春秋》记载说:“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。” 于是立郑灵公的另一个同父异母弟弟公子坚为君,也就是历史上的郑襄公。 在这之后,一个名叫蒍敖的人登上政治舞台,担任了楚国的令尹。蒍敖又被称为孙叔敖。在历史上,“楚庄王加孙叔敖”这对组合的名气,并不亚于“楚成王加子文”组合。 ------------ 公元前608年,鲁文公的儿子公子倭终于登上了鲁国君主的宝座,成为了历史上的鲁宣公 春秋时期,子以母贵。 《春秋》记载:“(鲁)公会齐侯伐莱。”《左传》解释,之所以用“会”这个字,是因为齐鲁两国在这件事上没有共同利益。但凡出兵,如果有共同利益,就应该用“及”字,没有共同利益则用“会”。 中原的心脏——郑国 ---- 按照周朝的官制规定,外国派使者前来,边境官员要立刻向国君报告,并派专人迎接、引导、慰劳客人,陪同客人到宗庙向列祖列宗行礼献花。外交部要安排好宾馆,司徒派人服务,司空巡视道路,司寇安排保卫、膳食,工作人员、马夫、工匠等人员全部到位,做到热情洋溢,宾至如归。 晋成公的儿子据即位,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景公。大约就是在晋景公即位后不久,赵盾去世了,取而代之的就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郤缺。 公元前598年夏天,楚庄王、郑襄公和陈国的大子午在辰陵举行了会盟。 辰陵会盟被视为楚庄王霸业初成的标志性事件。 大子午也就是历史上的陈成公。 ------ 所谓临于大宫,就是跑到郑国的祖庙去大哭;巷出车,则是将战车陈列在街巷之中。这两种活动都带有决一死战,绝不妥协之意。 人们往往只看到战争的辉煌,没有留意这些人在战前所作的思想斗争和痛苦抉择。 第一次晋楚大战:城濮之战 (晋文公 成得臣) 公元前597年:第二次晋楚大战:邲之战 () 《绝缨会》 相传楚庄王当年打败斗椒之后,举行庆功酒宴,大宴群臣,并命自己的宠妾许姬给大家敬酒,忽然刮来一阵怪风,将蜡烛全部吹灭。估计是有人喝醉了,竟然趁着天色昏黑将许姬揽到怀里。许姬手快,一边挣脱,一边就将那个人帽子上的红缨摘下来。许姬摸索着走到楚庄王跟前,低声将这件事告诉了楚庄王,并且说,快命人点亮蜡烛看看是谁胆大包天,敢动大王的女人。楚庄王听了,大声命令内侍:“先不要点灯!寡人今天与众卿痛饮,不醉不休,请大家都将帽缨摘下来再说。”于是众人都将帽缨摘下来继续喝酒。等到内侍重新点亮蜡烛,满堂文武都戴着无缨之帽,自然也就不知道是谁非礼许姬了。邲之战中,楚庄王亲临战场,发现有一个下级军官杀敌异常勇敢,五次带队冲杀,五次冲破晋军的防线,所向披靡。战后楚庄王要奖赏这个下级军官,却被他拒绝。这个人告诉楚庄王,他就是当年调戏许姬之人,为报答国君的宽宏大量,就算战死沙场也没有遗憾。 ------- 对于士会来说,晋景公的这一做法却让他感激涕零。中军元 帅在晋国是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的职位,集军政大权于一身,相当于现 在的参谋总长兼国务院总理;大傅则是主管礼仪和刑法的官员,相当于 现在的外交部长兼司法部长。 人火叫作火,如果是天火,就叫作灾 ------- 公元前591年秋天,楚庄王去世了 齐桓公和晋文公之所以称霸天下,是因为有管仲 和狐偃,凡事都听他们的就行了;楚庄王手下的文臣武将,能力都不如 楚庄王,大事全由楚庄王自己决定,而且他的所为基本符合天道人伦, 就算错也错不到哪里去。恢复陈国,饶恕郑国,体现了他的豁达大度; 不做京观,体现了他的仁义;同意撤军三十里,与宋军和谈,体现了他 的诚信。楚庄王的内政、外交、用人,都是其内心对外释放的表现,往 往宁可厚道,也不刻薄;将自己摆在退让的位置,而不跟别人争夺。 公元前590年春天,鲁宣公的儿子黑肱继位,也就是历史上的鲁成公。 ----- 楚庄王去世,楚共王即位. “为什么要这么做?”这一年,楚共王才十二岁,却表现出罕见的成熟。 ----- 回顾晋国的历史,自晋文公称霸以来,至此已经发生过五次大规模 的战争: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,打败楚国;公元前627年的殽之战, 打败秦国;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,败于楚国;公元前589年的鞍之战, 打败齐国;这一次鄢陵之战,再度打败楚国和郑国联军。四胜一败的战 绩,稳稳确立了春秋时期第一军事强国的地位。 --- 公元前562年的萧鱼之盟标志着晋悼公霸业的确立。 公元前561年秋天,吴王寿梦去世,他的儿子诸樊即位。 公元前560年夏天,晋国的中军元帅荀罃和上军元帅士鲂去。 公元前560年秋天,在位三十一年的楚共王也去世。(古汉语里,“恭”通“共”字,所以楚共王实 际上就是楚恭王) ---- 按照周礼的规定,天黑之后,卿大夫是不能饮酒的,否则就是骄奢淫逸的行为。 --- 晏子使楚。齐景公派晏婴出使楚国(楚灵王)。南橘北枳 ---
我是张三
2022年4月19日 20:29
转发文档
收藏文档
上一篇
下一篇
手机扫码
复制链接
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
复制链接
eblog
Markdown文件
分享
链接
类型
密码
更新密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