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籍&电影&文章
古典书籍
片段
读书记录
读书记录-钱意识
春秋战国真有趣
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
西游记
西游记-问题
西游记-记录-excel
电影记录
movie-无节制消费的元凶-笔记
【老沈一说】
151015期:科技的大萧条
日剧
记录
日剧-圈套
人名地名
书籍
书籍(旧)
书籍-2019
书籍-2021
书籍-2022
书籍-202x
技术书籍
歌曲
歌曲-202x
电影
电影列表
电影-202x
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
-
+
首页
151015期:科技的大萧条
> 使用[Buzz v1.2.0](https://github.com/chidiwilliams/buzz/releases)转换成文本,并人工核对一遍,可能还会有错误之处。 大家好,欢迎收看老沈一说。 在前面的节目里我们谈到过世界的偶然性,说到历史其实很难用一些简单的规律去总结和预测,但是也有人可能会觉得,说我们的世界哪怕再怎么捉摸不定,那至少从长远来看总有一条规律是你不能否认的,那就是我们的科技它永远在发展,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,到后来发明取火、发明文字,然后一点一点进步,直到发展出现代科技,完成工业革命,再到今天各种高科技,这里边有一个明显的大趋势,更关键的是我们的科技进步的速度,那是越来越快的,在古代你看你要想完成一项递进式的革命性的重大发明,那往往得等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,因为整个农业时代,社会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,就拿中国来说,我们从秦朝开始就完成了统一,然后一直到清朝,这两千多年基本上社会的整体面貌,其实没什么区别,对于一个农民来说,你看他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虽然也有一些具体的技术上的小进步,但总体来说,你说他过的日子有什么不同,甚至到了清朝,由于人口暴增,我们的人均粮食占有量,跟秦汉相比还有所下降,那生活质量也未必有多大的提高,但是自从现代科学诞生以来,你看我们的社会,那简直就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,完全不可同日而语,而且这种进步呢,还在明显的不断加速。 我们在历史课本上都学过,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,以真泥仿杀机,还有瓦特改良那个蒸汽机为标志,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,然后过了一百多年,到了十九世纪末,我们又发明了内燃机,发明了发电机,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,也俗称电气革命,这两次革命之间差了多少年呢,一百年,然后再过六十多年,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第三次工业革命又开始了,这次以计算机、原子能和空间技术为核心,也叫信息革命,不光是新的革命在持续爆发,而且中间的间隔也越来越短,后来仅仅才过四十多年,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,又爆发了第四次革命,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,所以现在有个很流行的词,叫工业4.0,大家就是这么一个概念,所以很多人就认为,说我们人类文明,是一个指数性发展的文明,这是我们的知识,我们的科技水平,是一个指数性增长的函数,它不是一二三四这么线性发展,而是翻着倍往上窜,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,越到后来它增长的就越快。 关于科技领域的指数增长,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大概就是摩尔定律了,你可能也听说过,就是我们计算机芯片的运行速度,每过18个月就会翻一番,包括内存容量也是这样,我还记得在以前286,386时代,当时候内存都是几百K的概念,到后来慢慢就变到了一兆两兆,直到今天它动不动就是几十G,它都是翻着倍往上涨,要知道一兆等于1024K,一G又等于1024兆,所以我们今天的内存容量,相比PC刚推出的时候,增长可不是十几倍几十倍,那是十几万倍,甚至还有人提出,说连指数型增长都不能够准确描述,我们现在的科技进步,有的学者就做了研究,认为我们现在的科技,它不但是指数型增长,而且是一种越来越快的指数型增长,在18世纪以前,也就是工业革命以前,我们的知识总量大概每隔100年,就会翻一番,但是到了最近这个间隔已经缩短到10年,也就是在短短10年之中,我们获得的新知识,就比得上之前所有历史的总和,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速度,你可能没什么直观感受,我给你举个例子,有个著名的故事是这样说的,当年印度有个国王,打算重赏那个国际象棋的发明人,就问他说你要什么奖励,尽管要只要合理,我肯定满足你,那个发明人就说了,说陛下其实我要的也不多,你看国际象棋不是有64个格子吗,你就在第一个格子上给我放一粒麦子,第二格放两粒,第三格放四粒,总之每一格都比之前要翻一倍,你就这样给我放满64个格,你就赏我好了,国王一听好像觉得也不多,一粒两粒四粒,就算加起来又能有多少,所以很爽快的就答应了,结果没到20格,一袋麦子就用光了,然后越来越多,很快的就发现,哪怕他把整个印度的麦子全拿过来,也满足不了这个要求,实际上不光是全印度,真正你要放满整个棋盘的话,他需要的是全世界在2000年内种的所有小麦,而如果这个棋盘再扩大一倍的话,那就好玩了,哪怕你把整个宇宙每一个原子都变成一粒麦子,也填不满这个实际上看起来不大的棋盘,不可思议吧,这就是指数型增长的可怕之处,一开始看起来没什么稀奇,但是越到后来,这个速度就越精神了,所以有很多人对这个科技的这种发展趋势就很诧异,而且提出了一个听上去很科幻的理论,叫做技术奇点,那个奇怪的奇,就是如果我们的科技一直按照这种指数型增长的话,那么虽然现在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,可能你看上去没什么特别,就像在棋盘开始的那几个放麦子,你觉得一点感觉都没有吗,但是很快技术加速,就会从量变变成质变,我们很快就会进入一个不同的时代,就像那个麦子放到最后二十几格之后,国王也会明显感觉到事情不对劲,那这个技术奇点也是一样的,根据预测,到了某个阶段之后,我们的科技就会因为指数效应发展过快,以至于各种重大进步,层出不穷,让你眼花缭乱,根本来不及反应,对吧,我们之前说了嘛,历史上几次工业革命之间的间隔,从一百年到六十年,再到四十年,然后呢,如果再继续这样发展,总会有一个,总有一天会缩短到十年,五年,一年,甚至几个月,你能想象的是一种何等的场景吗,到那个时候,科技带来的,那可就不光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化了,甚至我们今天很多所谓的终极目标,比如什么无限的能源,永恒的生命,人造的意识等等,这些虽然现在听上去好像都还是天马行空,但只要是跨过了技术奇点,在强大的指数发展中,所有的一切很快就会变得微不足道,原来那些不可能的任务,可能几个月就可以解决掉,而这个技术奇点大概会在什么时候来临呢,可能会比你想象的要近得多,有人估计过大概会在2045年,也就是三十年之后,我们就会迎来这个奇点,所以这一天其实并不遥远,通过简单的计算,我们就能明白,就算科技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,每过十年翻一番,那就意味着整个人类文明,在短短一个世纪里,就会比之前要发达二的十次方倍,也就是1024倍,两个世界就会发达一百多万倍,一百多万倍,这是一个什么概念,可能你想都想不出来,所以从理论上来说,只要指数性增长还在继续,那么必然就存在这样一个奇点,使我们人类进入一个难以想象的科技大爆炸时代,当然了,到那个时候,整个技术恐怕就已经不是我们人类自身可以掌控了,它更可能是通过各种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,通过庞大的互联网络,成为一种自我进化的东西,这就是近年来很流行的“奇点理论”,甚至NASA这些组织还成立了一所大学,就叫奇点大学,专门研究我们应该怎么应付这种科技大爆炸的未来。 但是说到这儿,你有没有想过,我们是不是也太乐观了,我们真的能够相信这种指数性增长吗,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,就是在不久以后,我们的科技非但没有加速发展,反而会遇到极限,从而陷入一种停滞中,简单说就是所谓科技增长的必然性,会不会是一种阶段性的假象呢? 要探究科技是不是会永远增长,我们就必须先要回答一个问题,就是在过去50年或者100年里,这种指数性的增长,它是不是普遍存在于绝大部分科技领域,这里很关键的一个词就是“普遍”,因为我们很容易被某个特定领域里的成就所迷惑,容易以偏概全,容易出现一种不真实的幻觉,就像很多人指出的那样,说我们天经地义的觉得自己就活在一个科技大爆炸的时代,但其实呢,事实的真相远远不是这样,可是那为什么又会出现这种想法呢,那是因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,我们的注意力几乎都被电脑跟互联网,也就是IT领域所吸引,从而就造成了一种表面上很繁荣的假象,当然了,IT领域确实也出现了很伟大的革命,使我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,这肯定毋庸置疑,但问题是,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框框,跳出这个框框,我们把眼光放到更多更广泛的科技领域,比如说能源、航天、化学工程、生物技术这些领域,你就会发现在多数领域里,科技非但没有实现指数性增长,甚至往往连一般的预期都没达到,换句话说,除了IT以外,在大多数领域,我们的进步实际上都在放缓,咱们就以航天为例,大家都知道人类是1961年第一次进入太空的,就是那个前苏联的家庭,然后才过了八年,1969年美国人紧随其后就登上了月球,你看速度很快吧,所以当时普遍看法认为人类最多再用30年就能殖民火星,再过100年就可以征服整个太阳系,但是你看到今天你也看到结果怎样了,而且谁也没想到,登月仅仅只持续了三年,从1972年一直到现在,你看整整40多年了,人类就再也没能重返月球,至于下一次到底什么时候再上去,只有天晓得,那至于登陆火星就更加遥遥无期了,NASA对此一拖再拖,最近有一次宣称啊,说是计划在2035年,也不知道到底靠谱不靠谱,所以你看这哪里是什么加速进步,简直就是停滞不前,而且包括我们使用的航天工具,你看当年发射阿波罗飞船,用的是土星五号火箭,起飞重量3000多吨,载重127吨,当时大家好像也没觉得有多稀奇,可是今天你再回头看,我天哪,这简直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黑科技,从那个时候起,40多年过去了,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,包括美国自己,能够再造出另一枚,有这么强大载重能力的运载火箭,甚至直到今天,美国正在研发那个SLS系列,还有传说中我国正在论证,据说准备将来登月用的那个长征九号火箭,他们的各项参数,最多也就是跟土星五号差不多嘛,并没有因为40多年的科技进步,发生什么问题,并没有本质的突破,换句话说,直到今天为止,这个数字都非常接近我们的技术极限。 你看这是航天领域,其实航空也差不多,你看今天世界上最著名的客机,仍然是波音747嘛,那可是1969年就已经诞生的老古董了,相比之下,英特尔的第一代芯片都还不是8086系列,叫做4004,今天你可能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,但就是这种芯片的老祖宗,都要比波音747还年轻两岁,所以我们习惯了计算机的那种发展速度,什么摩尔定律啊,什么每过一两年就要更新换代,其实这很可能只是一个领域,在起步阶段,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,它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,就像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,那是在1903年,当时候只能在空中停留12秒,飞行距离36米,然后过了两年,已经在那空中飞38分钟了,航程39公里,24年之后,人类已经第一次架机飞越大西洋,包括形态上,从双翼变单翼,从螺旋桨变喷气式,那都是了不起的革命,所以如果以当时的证据来看,你可能也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嘛,就是航空器的发展,同样符合指数性增长的规律啊,随着时间的流逝,科技的进步,我们的飞机必然会飞得越来越高、越来越快嘛,事实上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,这种推论大体上还不算错。1969年,也就是在波音747诞生的同一年,人类造出了有史以来最快的客机“协和式”,它的速度可以达到两马赫,也就是音速的两倍,当时从伦敦飞到纽约,仅仅用了不到三个小时,但是谁也没想到,这居然就成了历史的巅峰,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,又过去将近50年,我们始终卡在这个瓶颈上面,飞机的速度再也无法大幅提高,所以当2003年,协和式因为安全原因停飞之后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我们甚至遭遇了一场科技倒退,至少单纯的就旅行速度而言,现在并不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。 规律就被打破了,增长遇到了它的极限,所谓的指数型发展,并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样,永远进行下去,当然你可能要说,这个并不代表我们再也造不出超过协和式的飞机了,只不过民用客机,它要更多的考虑经济成本,还有安全性,速度并不是第一要素,但其实军用飞机它也一样,历史上飞的最高最快的飞机,其实并不是今天所谓什么F35,很有可能要算是大名鼎鼎的一个侦察机SR71,也就是很多军事迷至今仍然津津乐道的黑鸟,这个是人类历史上,极少数能够达到双三标准的飞机,也就是飞行高度超过三万米,同时速度超过三马赫,也就是三倍音速,你换算一下,飞机每秒超过一千米,我跟你说这什么概念,AK47步枪的子弹出膛速度,才700多一点,比它还少300,而且由于今天很多防空导弹的速度,都还不到三马赫,所以它也就从来没被击落过,可是这种飞机又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,其实比协和跟747还要古老,1964年就首飞了,结果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一种现代飞机,能够达到它当年的标准,当然了像黑鸟这么变态的飞机,其实也是特殊时期历史的产物,因为对于一般战斗机而言,其实根本没必要什么飞的那么高那么快,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条规律,就是航空技术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发展之后,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,其实也已经达到瓶颈了,之后再也没什么大的突破,当然我们的飞机在其他方面也在进步,但是那都是在其他领域,比如说什么更好的电子设备,更牛的隐身性能,又或者导航技术这些,但是就飞行本身的动力学来说,黑鸟几乎已经接近我们在大气层内能够达到的物理极限了,即使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恐怕都难以超越,绝不是说今天能飞三马赫,然后因为指数增长,明天就一定能飞六马赫,要那样那还得了,所以科技哪里是真能无限进步,其实哪怕是那些乐观主义者,最常引用的摩尔定律,目前也在面临终结的过程中,是有的可能,当芯片尺寸已经降到十纳米以下的时候,其实我们已经遇到物理上的极限了,就是当它已经到了原子大小的级别,你做的再小总不能比个原子还小吧,所以业界普遍认为摩尔定律将在2022年之前失效,甚至很多人表示,其实现在已经失效了,就跟飞机一样,你不能想当然的从过去推断未来,以为它的速度总是会越来越快,因为当极限来临的时候,这条曲线立马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,到时候你就发现,原本以为指数型增长的函数,实际上是一条S曲线,就是一开始平缓,后来快速上升,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,又再次缓慢下来,很可能这才是绝大多数科技发展的真实函数,所以与其担心科技发展的太快,担心什么机器人马上就要掌控世界了,我们还不如担心这样一个问题,就是人类,是不是已经快要碰到科技发展的天花板了,人类的科技发展的天花板,人类文明的进步,是不是已经快要窒息了。 我们前面提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其实除了IT之外,在大多数其它领域里,基本上都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,虽然科技还在进步,但是不但没有加速,反而有逐渐放缓的迹象,其实这个在基础理论方面表面得尤为明显,你看今天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,仍然是相对论和量子论嘛,这都是在100年前就已经奠定好的基础,但是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重大的突破,而传说中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大一统理论至今也仍然是镜花水月,就像大家平时听到的什么超弦理论、M理论,其实都属于这一类,基础上都不知道得到何年何月才能得到证明,你再看生物方面,最后一个基础性的重要发现,这可能得追溯到1953年的“DNA又螺旋”,从那之后虽然也有不少新的成就,但是在重要性和革命性上,根本就没什么大突破。如果按照科技大爆炸的理论,其实这已经是一个说不过去的现象,因为自从1950年以来,我们已经有60多年没能做出像样的理论突破了,就算把勉强的把60年代那个粒子标准模型也算上,那也有整整50年的空白时间,所以如果科学发展的趋势确实是越来越快的话,那我们怎么会有,这么长时间的无所作为呢,大家可以掰着手指都算吗,1824年卡诺奠定热力学基础,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,1864年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,1865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假说,1900年量子论,1905年狭义相对论,1915年广义相对论,在历史上,这些重要理论的间隔时间,哪有这么长吗,可是今天我们只能在边角料上修修补补,根本没什么本质性的科学突破,所以这也是理论方面的困境,再说到具体的产业,你看能源方面,到今天为止,我们其实跟一百年前是一样的,还是主要依赖石油、依赖煤炭,你看以前嚷嚷的什么新能源,都鼓吹了那么多年,到今天也没见正式应用,至于那个万众期待的可控核聚变,甚至已经成了业界的经典笑话,说它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属性,就是永远需要再过50年才能实现。你再来看医疗卫生方面,至今困扰我们的是什么呢,不还是癌症、艾滋病这些几十年的老难题嘛,1970年美国国会就曾经信心百倍,的提出,宣称说人类能在六年之内攻克癌症,这到今天已经45年了,好像也并没有要攻克的势头,再有就是生物科技,当然我们承认,在过去几十年里,生物领域确实取得了很多进步,尤其是PCR技术的广泛运用,让DNA测序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,当然还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克隆技术,在未来确实也具有相当的潜力,但如果你考虑到,我们在这个领域投入的巨大人力跟财力,那目前的回报,显然是达不到几十年前的期望,至少到目前为止,绝大多数生物方面的研究,都只能作为论文发表,极少能够进行产业转化,所以这也造成了生物专业的学生,成为失业率最高的人群之一,在学生物的那些人里面,有这么一句著名的吐槽,说曾经有个口号讲过,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,这句话本身才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。其实不光是生物,如果你把科学看作是一个整体产业,它的产出效率明显正在大幅下降,当然每年发表的论文跟专利数量,还在不断上升,但是你别忘了,我们今天科学家数量,那比几十年前已经多出了差不多一百倍,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,实际上科学研究的边际效应,正在明显的发生递减,换句话说,也就是科学的发展,甚至跟不上科学家数量的发展,而在经济方面,很多学者也提出,为什么西方国家在最近几年,一直陷于长期的经济危机,一直走不出困境,这实际上也跟科技的停滞有关,我们近年来所谓的科技发展,实际上并没有创造出足够的需求,来刺激经济,来提高普通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准,今天的互联网革命听起来确实很炫,但是相比1970年以前的些真正的科技革命,它其实并没有推动经济的实际成长,这从数据上就可以直观出,从1932年到1972年这40年里,美国人的中位数收入在去除通胀因素之后,上升了350%,而在接下来的40年里,也就是到2012年,这个数字居然才上升了22%,你看当年的科技革命,给每个家庭都带来了自来水、抽水马桶、无线电、电视机这些,而且还普及了抗生素、绿色农业跟汽车,可是1970年之后呢,每个人除了家里多了台电池,电脑兜里多了个手机,其实哪有什么重大变化,而且关键在于互联网的作用被严重夸大,据统计啊,在美国所有的投资跟支出跟IT有关的,实际上才占了4%,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来自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,大量的资金实际上都找不到出路,所以只能反复炒作互联网经济,造成虚火上升,然后再进一步加强了虚假繁荣,所以为什么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,越来越多的金融泡沫,房地产泡沫,实际上很多问题都起源于科技创新的停滞,钱根本没有其他方面可去,所以只能在金融圈子里玩击鼓传花的游戏,所以在互联网经济火热的背后,实际上掩盖了科技的真正困境,它已经开始缺乏前进的动力,找不到创新的方向,对于那些抛弃了低端产业,以科技创新为主的西方国家来说,这就是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危机,可笑的是,反倒是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,依靠后发优势,依靠所谓的山寨,反而在不断缩小跟西方的差距,其实按照十几年前的主流理论,如果科技会持续加速发展,那么掌握了创新源头的国家,根本就不必要担心抄袭者的追赶,因为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只会越拉越大,当然了,中国的这种模式也不可能长久延续,归根到底,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仍然要依赖于科技,如果科技真的停滞,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当然就注定不能发展,至于到时候是谁先死还是一起死,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区别,所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应该开始关注,开始重视这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,你看现在所有的门户网站里面的科技频道,基本上就是IT频道,或者干脆说就是卖手机和卖平板的广告频道,真正的科技界正在发生什么事,其实我们向来都很少关心,当然了,我今天说的论调可能是有点悲观,有些人也许会举出一些科学史上有名的例子来反驳我,比如说上个世纪初,著名的科学家凯尔文勋爵就曾经一度认为,说科学已经发展到尽头了,一切应该被发现的都已经被发现了,应该不会再有什么重大突破了,但是后来呢,你看他不是被打脸了吗,马上就出来相对论,马上就出来量子论,确实,我承认历史上人们有时候确实,低估了科学的发展,但是也请你不要忘记,我们有着同样悠久的高估科学发展的历史,我小时候大家一提到21世纪,那简直是一个科幻的概念,当年都在说,只要到了21世纪,一切都会变得尽善尽美,但是现在不知不觉,21世纪也已经过去15年了,反过来看看又怎么样呢,包括当年我看过叶永烈写的一本儿童读物,叫做《小灵通漫游未来》,我还记得,当年是这么描述未来的,说大家都开着飞来飞去的汽电车,家家户户都有机器人管家,随时可以去月球旅游,晚上呢,由人造月亮为城市照明,包括跟我们之前说的一样,他也预测会有一种飞的特别快的飞机,几个小时就能漫游世界,学生们呢,就坐着这种飞机飞来飞去上地理课,当年我看了确实很兴奋,但是到今天为止,反正一个都没实现。 好了,说了这么多让大家泄气的话,我最后讲一下,为什么要说这些,其实今天的cn,是一个根本不擅长创新的国家,虽然我们总是喜欢扒拉一些历史上的发明,来给自己脸上贴金,来证明其实我们不是这样的,但是你不得不承认,我们其实并不热爱科学,并不崇尚创新,如果不是被人骑在脖子上痛打了两个世纪,我们甚至可能都不会意识到科技创新有什么用,梁启超有一次在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,原文我记不太清了,大概意思是说,cn人只看到科学的结果,而不看重科学本身的价值。其实这一点我认为恰恰是最重要的,因为追求科学本身的价值,才是科学精神的内涵,才是持续创新的动力来源,而今天,在全球科技发展都果足不前的时候,这正是给我们缩小差距的绝好机会,而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仍然还是自己哄自己,就像有些研究机构,年年都拿不能实现的科技论文骗取经费,正如有些企业卖着OEM的产品,却打着自主创新的名号索要国家扶持,如果仍然还是这样,全民投入虚假繁荣的中国式创新,那么我觉得科技发展,是不是真的会停滞,其实也就无所谓了。
我是张三
2024年12月15日 11:03
转发文档
收藏文档
上一篇
下一篇
手机扫码
复制链接
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
复制链接
eblog
Markdown文件
分享
链接
类型
密码
更新密码